·作者·
三月桃花浪,江流复旧痕。
朝来没沙尾,碧色动柴门。
接缕垂芳饵,连筒灌小园。
已添无数鸟,争浴故相喧。
三月桃花汛期来临,浣花溪水涨势很猛,溪水流淌着又回到了过去的轨迹。
清晨,江水悄悄上涨,淹没了沙滩的边缘,那碧绿的江水波动着,仿佛轻轻拍打着柴门。
接上钓丝,换好鱼饵,正好可以垂钓;以竹筒缚水车,旋转引水,恰好可以浇灌小园。
草堂溪水前,增添了无数飞鸟,它们争相洗浴,相互喧嚷。
1、桃花浪:桃花汛。
2、没:漫过,高过。
首联描写春江水涨,大意为“三月桃花盛开的时候,春汛到来,江河水涨,以前留下的水渍痕迹又被淹没了”。
颔联同样描写春江水涨,早上起来一看,溪水已经淹没了沙滩的边缘,甚至淹到了草堂的木柴门边,江水不断涌现,柴木门在水中的倒影不断变换,好像是水在推动柴门。诗人想象奇绝,状物传神。本来看到溪水进了院门,应该感到担忧草堂安危,然而诗人却把上涨的江水看成老朋友前来拜访。
颈联描写诗人对待水涨的处置。若是常人自然加固篱笆,高筑墙垒,然而诗人却不这样,怎么做呢?反而是钓鱼浇菜。由于溪水上涨,因而钓鱼需要续接钓丝,然后垂钓;而且水上涨后,正好以竹筒缚于水车,旋转而引水,方便浇灌菜园。
尾联写诗人钓鱼浇菜,溪水中引来了无数的飞鸟,争相洗浴鸣叫,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。
这首诗创作之时,成都春汛,溪水猛涨,诗人苦中作乐,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生活情形,富有情趣。
杜甫(712年2月12日—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出生于河南巩县,原籍湖北襄阳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,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。三十五岁以后,先在长安应试,落第;后来向皇帝献赋,向贵人投赠。官场不得志,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。天宝十四载(755年),安史之乱爆发,潼关失守,杜甫先后辗转多地。乾元二年(759年)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杜甫创作了《登高》《春望》《北征》以及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等名作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大历五年(770年)冬,病逝,享年五十九岁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